能投水電集團永安公司聯系幫扶的三臺縣雙樂鄉王家堰村,是綿陽市綜合改革示范區的脫貧攻堅試驗點。該村貧困人口多、基礎設施差,村民有發展產業的愿望但又缺乏技術、市場的支撐。永安公司在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,以創新的扶貧方式,探索形成了“產業扶貧、股權量化”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經驗。
電力先行,夯實發展基礎。向王家堰村投入農網改造升級資金38.35萬元,改造了5個臺區8個村民組共計238戶戶表,新增配電變壓器2臺,10千伏線路1.54千米,改造和新建0.4千伏線路4.68千米;投入10萬元資金,為王家堰村安裝25盞行道路燈,修建了400平方米的紅色文化廣場,并增加文體娛樂設施,助推了“四好新村”建設。
圖為王家堰村紅色文化廣場
股權量化,助推產業增收。以產業發展為主導,協同村支兩委及專業合作社建設水產養殖基地600畝,其中凈水面養殖區150畝,養殖臺灣泥鰍、白烏魚;稻鰍綜合種養示范區450畝,種植優質水稻,田間飼養生態泥鰍。按照“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”的三變改革理念經營和管理合作社。遵循產業發展思路,村民以土地使用權、扶貧產業周轉金、個人投入資金等方式入股,積極參與到養殖產業當中。收益按照合作社社員、建卡貧困戶、已脫貧戶、村集體6:2:1:1比例分配。同時還優先安排貧困戶參與養殖日常管理,既可以學習技術,又可以增加收入。
圖為王家堰村水產養殖基地
2017年養殖示范區解決貧困戶就業30余人,每年可幫助貧困戶人均增收2500余元,村集體經濟直接增收達5萬元以上。2017年,王家堰村將退出貧困村,目前已通過市縣的驗收。由于精準扶貧成效顯著,中國國際電視臺將王家堰村的脫貧幫扶工作經驗作為“中國方案”“四川案例”“三臺經驗”向全球180多個國家進行現場電視直播推廣。
(永安公司 供稿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