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竹縣團壩鎮是大竹縣目前唯一一個沒有進行農網體制改革的區域。“我們村的電壓非常低,完全達不到220伏,是全縣最糟糕的。”團壩鎮農華村村委會主任覃丹華說起村上用電狀況非常無奈,“電壓太低,吃飯都要錯峰煮飯。”
團壩鎮農華村目前仍屬于小水電自供區,供區線路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運行時間已超30年,線路老化、電能質量非常差,安全隱患極大。由于長期缺乏電力基礎設施建設,農華村成為大竹縣有名的貧困村。
在能投水電大竹公司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,農華村引入致富產業吊瓜種植業,建立起了吊瓜種植合作社及吊瓜子加工廠。大竹公司還提供了14萬元作為該村產業發展幫扶資金。但由于農華村沒有進行農網改造,加工廠里置辦的機器成為了擺設,陷入無電可用的窘境。
“機器買了,收購的新瓜子等著炒,結果電不行,動不了。我著急的很,機器動不了,我在這里投資就白投了,當時是進退兩難。”加工廠投資人張厚忠回憶起當時的兩難情形,依然很激動。
大竹公司了解情況后,主動提出無償在農華村進行農網改造,助力農華村脫貧致富產業發展。但這樣的好意卻遭到了農華村現有供區業主的反對。雙方經過1個多月的艱難談判,最后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,供區業主同意該方案,產生的電費仍然由供區業主收取,才為農華村保留住了致富產業。
農華村支部書記唐坤倫提到這些感慨萬千,“如果不能解決用電的問題,我們就留不住產業,脫貧致富就是個夢。現在電的問題解決了,產業留住了,我們的貧困戶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,去年(2017年)我們的吊瓜產業僅勞務收入就達到了100萬。”
目前,農華村種植的吊瓜達630畝,每年可為貧困戶創收130余萬元,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.8萬元。有了優質動力電做保障,加工廠也能完全消納掉當地所產吊瓜子,保障貧困戶收入穩定。
張厚忠告訴我們,今年,他還準備再投資1000多畝地。“如果電不通,我也不敢增加投資。以后吊瓜子多了,我還準備建個凍庫來存放,(優質動力)電通了,凍庫也能保障正常使用。”通過農網改造帶來的優質電力,為農華村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用電保障,也為農華村早日脫貧致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。
近年來,大竹公司堅持把農網改造升級作為開展電力扶貧工作的主戰場,2015年以來,已為90個貧困村10千伏及以下低壓電網和戶表改造投入農網改造升級專項資金1.51億元,惠及群眾13356戶、38499人,還自籌資金1319.8萬元對大竹縣清水鎮云霧村、清河鎮萬里坪等20個貧困村實施線路改造,惠及群眾7058戶、20125人。2017年,在沒有農網專項資金投入的情況下,大竹公司自籌資金2630余萬元,對2018年納入脫貧計劃的鄉鎮、貧困村及易地扶貧搬遷等38個電力建設項目實施電力精準扶貧,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。











